其他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材培训学后感
上午的讲座整体还是非常扎实的,看得出来教材编写组还是很用心地编写了教材,教材资源准备得也很丰富,好的方面我就不多说了,课件分享在另一篇文章里,个人觉得值得一看。对我这种计算机学科出身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对于其中的有些说法还是保留自己的看法。第一、关于信息意识如何融合教材来进行教学?专家从他的方面解读了抗疫、网络购物平台等的成功先进……个人觉得信息技术课程从本质上应该保留有它纯粹的地方,就是不刻意向学生传达价值判断,应主要立足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解读。信息技术课程的项目融合抗疫或者网络平台等的分析点应该主要立足于技术角度,而不适合趋于价值判断给出某些结论。价值判断应该留给学生来形成,不同思想的争辩正是现在的学生所缺乏的。比如上次鸿蒙发布会,有人为它喝彩有人为它泼冷水,这才是信息意识融合带来的正常表现。第二、关于信息意识中提到的对信息准确性的甄别能力个人觉得这一条不应该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因为信息技术教师并不具备准确地甄别各种信息的能力,只能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对权威的信息来协助甄别信息。比如保健品事件、鲍毓明事件与公交车事件等等,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准确甄别各类信息所具备的前提条件并非信息技术课程能够解决的。
第三、为什么要不断强调培养学生那些抽象的综合素养?为什么要强调我们不是在培养码农,不需要教会学生写程序,只需要教他们看得懂就可以了?
那些协作、探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能力是一个泛泛而谈的各个学科都可以培养都在培养的综合素养。同样,项目式教学也是各个学科都在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独特价值性何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学科的核心素养,我们学科真正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在哪里?我们学科教学存在的独特价值与意义又是什么?教会学生写程序,能够用程序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难道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吗?当我第一次看到王小波写小说用的是自己开发的软件时我是非常惊讶的,同样的,如果我看到学生能够像码农一样写程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只会为他们骄傲,而不会强调只要看得懂就行了,不要求他们学会写程序。
第一次课顺序结构,我教会学生用python实现课表的绘制,他们都非常开心,很乐于自己动手编程去实现,不少学生都按要求完成了课余时间表的绘制。我个人是不敢想象如果我在教学生程序基础的时候,学生将所有的时间花在所谓的项目的探究上,却写不出一个像样的程序我会有多遗憾。
学生不会,可以提供尽量多的资源与支持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会,如果真的要自断手脚轻视教学内容的深度,而过于强调教学方法的形式化的东西,在我看来就是舍本逐末,所有形式化的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你们怎么看呢?